导语:
李姣,探索素食14年,热爱厨房。现在是一位素食博主。

从一开始自己吃素,再到2023年家人选择和她一起吃素,李姣经历了很多。在她看来,厨房的温度就是家的温度。食素和食荤并不对立,每人都有权选择适合当下自己身心状态的饮食方式。比起盘中餐,尊重、理解、包容才是人和人之间,尤其是家人之间爱的桥梁。
她是如何让家庭走向和谐?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意识到素食的美好?
今天,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。
感知复苏→孕期吃素
西安的风,有尘土味道。人声鼎沸,心也容易浮躁。
李姣在这里住了十几年。经过钟楼鼓楼时,信号灯红黄绿地闪,她在车里不知该想什么;老城紧凑的街,仿古的屋檐挂着广告和霓虹,她在回忆里不知该想什么。那时,李姣还没吃素。路灯与车灯摇曳的夜,人流与车流交织的昼,李姣怀疑自己的迟钝。视野仿佛蒙尘,看不清外界和自己。
“那时候会有一种主观的感觉,内心似乎不是很清晰。”李姣这样说。她做了瑜伽老师,试图在身心合一的境界,恢复本来的性灵。
而李姣的素食机缘,在佛堂前。2011年,她来寺庙做义工,在袅袅香烟与庭树的光影里,听晨钟暮鼓低鸣。耐着性子,磨完半日的活儿,同来做义工的善男信女,在五观堂中坐齐,不语地用斋。李姣在这里感到轻盈,无论身心。
“完全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状态,还有心的状态。当我可以真正静下心,身体会告诉我,什么食物才是最适合我的。”李姣说。
然而,走出山门,就难以归复清明了。
用李姣的话说,那时的她,还“不够坚定和清晰”,会随着大流和环境转变。
西安的素食难找,素餐厅总是在寺庙周边,仿佛觉得“不是凡物”,便要供奉在名山大川似的。李姣起初也不知怎么面对“人情关”。亲友聚餐,大家都吃肉,自己不吃肉,除了显得格格不入,还要因此而产生一番吃肉好还是吃素好的“辩论”,她害怕面对这样争论。
最大的阻碍,在科学认知——素食能吃够营养吗?李姣心里没底。她心中常有声音说“想吃素”,却不能完全这么做。
直到李姣怀孕——当她感受到腹中的生命时,她决心给孩子最好的,于是坚定起来,靠自学营养学,硬扛科学焦虑。
“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一个房子,”李姣不紧不慢地说,“灵魂的房子。”在她看来,入口的食物,决定灵魂的纯净度。
“我在孕期和哺乳期坚持吃素,我认为这样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益。”李姣这样说。
家里的老人当然不同意,质疑“孩子缺营养”。所幸,丈夫觉得素食很可敬。
要不要让孩子吃素?
李姣当然为吃素和家里产生过争执。
孩子还小的时候,家里老人帮着带孩子。
“老人认为小孩不吃肉没有营养,会影响健康。他会在我不在的时候偷偷的给孩子吃肉。”李姣说。
要不要让孩子吃素?李姣为此纠结过。她想自己的孩子一起吃素,但又不愿因此与老人争吵。
如何在二者之间获得平衡?她说:
“我对吃素有一种思考。首先,我个人认为不论你选择吃素还是吃荤吃肉都可以。这只是个人的选择,而且每个人的生命阶段不同。
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什么是最重要的?家庭和谐稳定更为重要。我会坚持自己的素食。但老人偷偷给孩子吃肉,我不会将这件事情放大,让它成为家庭矛盾的引火索。”

△李姣一家
这个阶段,大概经历了3~4年。
后来,李姣一家搬到大理。孩子跟着家里吃,95%都是素食,长这么大几乎没有去过医院。
孩子与大人的不同,他们还有没有自己成熟的认知。当他在外面意识到自己“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”,可能会困惑甚至害怕。
一方面是为了孩子,另一方面源于对教育的热爱,李姣的丈夫在大理办了一个“双语游学营”。在游学营,基于环保和健康,游学营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纯净素有机午餐。
如果孩子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吃饭,家里尊重孩子的选择。
有一次,孩子和朋友出去玩。大家都吃红烧肉,孩子基本没有吃过红烧肉,想品尝一下。李姣就让他自己尝试、探索适合自己的食物。谁想到,孩子吃完肉回来,第二天在家呕吐了一天,身体非常难受!
“红烧肉风波”过后,李姣引导孩子自己去反思总结:每个人的身体和环境不同,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,选择让自己身体感觉舒适和健康的食物即可。
“我们需要给他空间、时间和权利,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创造一个健康,安全的环境。孩子需要进入社会,与周围朋友一起成长和玩耍。在食物选择时,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支持,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发展出一套独立的个人认知体系。”李姣说。

△李姣的孩子参与素食制作
拜访海外素友,见证与转变
2023年,李姣一家前往新西兰拜访朋友。这也是李姣坚持纯净素、丈夫转为素食的契机。
朋友住在新西兰南岛的“基督城”。这里东朝大海,全年吹拂着柔和的西风。基督城有华人素食圈,李姣和丈夫第一次接触了全员素食的家庭。

这个家里三代同堂。第一代来自天南海北,本来矛盾不少,春节怎么过都能吵两嘴。老一辈经历过中国最困难的那段时期,本来想退休了,终于想吃什么吃什么,没想到女儿开始学着吃素!
那是他们家庭关系最紧张的几年。老人被迫跟着多吃了些素菜,心里难免不高兴。
可没想到,老人的三高指标,渐渐正常了!
家里女儿吃素,不只是餐桌的变化。吃素是对动物的爱,那么对生养自己的父母,岂不是该有更多体谅?家里的吵架,也越来越少。
于是,八十多岁的两位老人,开始主动学习素食的知识,也渐渐主动开始吃素了!现在老人去邻居家串门,也总喜欢分享自己素食的感受。
新西兰之旅中所见所闻,让李姣的丈夫深受触动。他开始思考过去的生活,决心把日子过得更和美。
从新西兰回来后,没下过厨的丈夫开始学做饭、吃素食,主动承担家中的琐事。
李姣说:“经历这次旅行,我们眼中的素食不仅仅是饮食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。随着饮食方式的改变,我们逐渐清晰、稳定,清晰地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,最重要的是更清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。”
从新西兰回来后,李姣也重新思考自己能做什么。她决定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纯素早餐,希望把自己践行的美好分享给更多人,让大家看到生活的无限可能——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。
她说:“我在分享早餐时并非仅想分享素食食谱,而是想传递一种简单、干净、有觉知和和谐的生活理念。”
三地素食环境对比
李姣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,在西安生活了10年。在她的感知里,陕西素食行业发展较缓慢。10年前的西安,更多是寺庙斋素。常规化、大众化的素食餐厅相对较少。
大众对素食的印象,容易陷入固定认知里。即便做得很好吃,非素食者可能也不太愿意进入专门的素食餐厅。
不过最近回西安,李姣意外地发现了一家火热的素食自助店。在西安人的记忆中,有很多传统美食。这家素食自助,把当地传统美味结合进菜单,也受到了非素食者的喜爱。
“我认为大家(对素食)的需求确实存在,并且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。”李姣说。

△李姣制作的陕西风味素食美味
而在新西兰的10天生活,虽然时间较短,但这里的素食环境也给李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西方人吃素,更多是为了保护环境和动物。李姣发现,这里的商品非常关注清洁标签,比如是否含有动物成分、是否含有麸质等等。
在新西兰,线下购买素食产品非常方便,种类也很多:素黄油、素奶油、纯素蛋白粉、甚至纯素蛋糕。
李姣现在住在大理。当我们询问当地的素食环境时,她脱口而出:“我认为大理是素食者的天堂。”在她看来,大理的自然环境也让素食变得更常见:“每天都有蓝天白云。当你身心相对愉悦,也就更容易保持清晰的觉知。”
大理的素食餐厅有很多。从免费公益餐厅到人均几百元的高端西餐、植物料理,这里都能找到。
在大理吃素,是非常普通、平常的。在路边摊,点一份炒河粉,老板会很自然的接受“不需要洋葱,也不需要鸡蛋”。在炒制之前,假如上一个人刚炒完肉蛋,老板还会拿起刷子洗一遍锅。
“每个人的选择,都能被理解和尊重,食物的多元化和包容程度非常高!”李姣说道。
她还谈到,最近几年,能感到国内素食发展得越来越快了。
素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。选择素食,其实也是我们古老血脉的觉醒。
大地上生长的植物,养活了我们无数代祖先。我们的文明始于与植物的连接,或许未来,这种联系会更加紧密。
相信中国的素食产业,终将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中向阳而生、遍地开花。
来源:壹素界